实验技术与管理

特约专栏——国产科研仪器研发与验证

  • 促进国产科研仪器发展的相关举措及实践

    徐振国;赫运涛;靳凤民;吴爱华;刘玉兰;徐明;刘剑锋;张丽娜;

    国产科研仪器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为解决仪器设备“卡脖子”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推动高校院所和企业共同协作,助力国产仪器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国产仪器发展的相关举措及实践包括:设立国产仪器研发科研项目;开展国产仪器进校园、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上设立国产仪器专栏等宣传推广工作;推进国产仪器的应用示范与验证评价;在政策层面推进大型仪器购置查重评议工作,引导与支持购置国产仪器;将国产化替代列为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的重点内容。目前,国产仪器的研制已取得进步,未来国产仪器要形成“研发—生产—推广应用—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发展。

    2025年08期 v.42;No.34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示范推动国产科学仪器创新——以桌面式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仪为例

    靳凤民;张丽娜;徐振国;田昊;黄禹琼;方卉;章磊杰;王军;

    高端科学仪器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要条件支撑,针对我国高端科学仪器长期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研制能力不足、科学仪器研发生产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文章以桌面式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仪为例,详述了国产科学仪器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心以科研测试需求的应用场景为驱动,实现多项仪器功能与性能的突破,推动高端科学仪器的研发以及应用方法的开发与创新,从应用端推动国产仪器厂家技术迭代升级,探索建立国产科学仪器研发与应用的平台和桥梁,加快培育国产科学仪器的新质生产力。

    2025年08期 v.42;No.348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产与进口气相色谱仪性能和应用验证评价

    汪杰;王李杰;葛道至;张银秋;沈文斌;宋喆;刘剑锋;

    通过对标进口气相色谱仪,该研究对两家国产气相色谱仪进行了性能指标验证和溶剂残留方法学的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国产仪器各项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要求:基线噪声小于0.05 p A、基线漂移小于0.2 pA、检测限小于5×10~(–12) g/s、定性和定量重复性分别小于0.2%和1.0%。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消旋卡多曲化学品中11种残留溶剂的方法学验证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回收率为95.57%~99.84%、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6%(n=9)。国产气相色谱仪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性能与进口设备差异不大,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检测要求,高效响应客户需求优于进口设备,但国产仪器工作站的部分参数项需进一步优化。

    2025年08期 v.42;No.348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型化冷原子荧光检测器研制与应用

    陈璐;张丽娜;刘宇翔;周加才;

    气相色谱(GC)与原子荧光光谱(AFS)联用技术因其高稳定性和高准确性在汞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该联用系统体积庞大、管路较长,且仪器利用率较低,这些因素限制了其在检测行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基于通用仪器专用化的策略,对实验室原子荧光光谱仪进行小型化设计,研制了一种小型化冷原子荧光检测器(AFD),其体积约为传统原子荧光光谱仪的1/30,并实现了在实验室气相色谱仪上的直接搭载。该系统在保留传统气相色谱检测器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气相色谱与原子荧光光谱联用分析,填补了实验室气相色谱仪在烷基汞检测领域的空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甲基汞和乙基汞的检出限分别达到0.073 7 pg和0.094 4 pg。

    2025年08期 v.42;No.348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学仪器验证评价探索与实践

    张丽娜;杨娟;吴爱华;刘天姝;黄晓晶;刘玉兰;周加才;巫祥云;靳凤民;仪莹;徐振国;

    近年来,国家支持仪器自主创新,规模以上的国产仪器企业有2 000余家。然而,行业仍面临高端国产仪器占有率低、技术转移低效的困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生命科学站)通过提供应用验证评价,有效提升国产仪器性能指标。文章详述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在食品应用领域的验证评价工作,该工作不仅促进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性能指标的提升,还促进了更多的用户关注国产仪器。

    2025年08期 v.42;No.348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稿

  • 大模型时代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刘雪峰;陈玮;韩旭;李牧;牛建伟;马殿富;

    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为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以大模型时代计算机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传统教学目标和模式无法满足大模型时代人才需求的问题。通过调研IT行业对人才能力的新需求,剖析大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性,明确大模型时代人机的协同模式,以及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培养的关键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基于大模型辅助的项目式学习实验教学体系,详细介绍如何借助大模型辅助开展人机协作教学,并设计由大模型驱动的智能机器人综合实验项目。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在复杂问题解决与创新设计等方面的能力。该研究为高校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构建人机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和思路。

    2025年08期 v.42;No.348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海底沉积地层钻探机器人钻头力学测试平台设计

    王玉红;周朋;张培豪;

    海底地层钻探机器人主要依靠前端钻头向前钻进破土实现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探测,钻头的进给速度和转动速度与钻头所受的土壤阻力密切相关,进而影响机器人在土层中的运动特性。该文通过设计地层钻探平台,获得在钻进过程中钻头运动参数与其所受阻力的关系,以及钻头在真实工作条件下机器人运动参数与钻进力和扭矩的关系,并通过仿真计算进行验证。该实验系统包括试验台支架、模拟南海海底沉积物土壤参数配置的饱和黏土、可编程电动推拉丝杠机构、力学传感器装置及上位机软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钻进深度范围,对于轴向阻力,在相同转速下,钻进速度越大受到的轴向阻力越大;在相同钻进速度下,转速越大受到的轴向阻力越小;对于扭矩,在同一钻进速度下,转速越大扭矩越大;在同一转速下,不同进给速度钻头所受扭矩差别较小。

    2025年08期 v.42;No.348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滚动接触界面静态接触特性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

    林起崟;王涛;丘铭军;庄健;邵衡;洪军;

    针对轴承装配界面磨损失效导致高端装备性能降低、寿命受限的核心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滚子母线形状优化设计方法,明确了HF-TK对数修形滚子在恒定压力下的形状参数,并将优化后HF-TK对数修形滚子与3种圆弧滚子、直母线滚子进行数值分析与实验对比,揭示了滚子轮廓曲线对界面应力分布的关键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HF-TK对数曲线滚子通过端部渐进曲率优化,可有效消除轴承滚子边缘应力集中。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将参与数值分析、优化设计和实验验证等优化设计全流程,深度理解接触理论中曲率半径、载荷分布与装配性能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对机械装配界面性能优化设计方法的认知水平。

    2025年08期 v.42;No.348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犯罪组织的图数据挖掘实训设计

    朱涛;高光亮;夏玲玲;梁广俊;

    随着犯罪组织的活动形态和行动模式呈现出大数据特征,对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迫切需要掌握针对犯罪组织的数据分析技术手段。针对犯罪网络分析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缺乏教学实训的实际,该文设计了一个犯罪网络图数据挖掘实训方案:首先,构建了基于数据的犯罪网络交互式实训分析框架;其次,通过剖析犯罪活动基本二元结构,引导学生从多关系多属性角度扩展图概念,用集合的方式对犯罪组织进行形式化描述和建模;再次,以报案笔录的共现分析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共现方法的实体关联提取实验方法;最后,构建了犯罪组织网络特性指标,从全局和局部角度对犯罪网络进行特性分析,研究了网络度中心性对犯罪组织结构的影响,实现了对犯罪组织网络特性的提取。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该实训方案能较快掌握犯罪组织的网络分析基本流程、基础方法和实用技能。

    2025年08期 v.42;No.348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镁合金电弧增材制造工艺研究

    钱俊;沈洪垚;陈静霓;唐洁;

    镁合金的化学性质活泼,传统的成形工艺(如铸造、塑性变形等)难以获得满意的控形-控性效果。为此,该文系统研究了电弧增材镁合金的成形工艺、组织性能和改性方法,以实现镁合金复杂构件的一体化成形。实验结果表明:电弧增材制造工艺参数对熔宽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送丝速度(wire feed speed)V_f、焊接速度(welding speed)V_w、焊接电压U,对余高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V_w、U、V_f,对接触角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U、V_w、V_f,其中V_w和V_f的交互作用对余高的影响明显。在确定上述工艺参数后,该研究制备了组织均匀、性能优良的AZ91D镁合金薄壁构件。与铸态镁合金相比,电弧增材镁合金的晶粒更小,β-Mg_(17)Al_(12)相的分布更均匀,以层片状的二次β-Mg_(17)Al_(12)析出相为主,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更好。

    2025年08期 v.42;No.348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影响共聚焦成像质量的因素分析——以徕卡TCS SP8为例

    谢亚;李阳;

    该文以正置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机组(型号为Leica TCS SP8,简称SP8)为例,探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的成像原理,重点分析了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质量的因素,包括制备样本(如样本厚度、染色过程、载玻片和盖玻片的选择),以及采集图像时设置的各项参数(如物镜类型、针孔孔径、激光器功率、偏置、PMT增益和缩放等功能)。文章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如图像中出现波纹、图像过暗,以及荧光渗透等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帮助。

    2025年08期 v.42;No.348 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氢直喷发动机凸轮驱动外开式喷射器流量特性研究

    金兆辉;申泽锐;秦海璐;梁镇东;解方喜;

    为了探究氢直喷发动机凸轮驱动外开式喷射器的流量特性,该文自主研发了外开式氢气喷射器,搭建了定容燃烧弹光学试验平台与AMESim仿真平台,运用单因素分析法、田口法与方差分析,研究了供氢压力、背景压力、复位弹簧参数及挺柱活塞腔直径对气门升程与喷射量的影响。试验表明:挺柱活塞腔直径(权重71.59%)和复位弹簧预紧力(权重17.23%)是影响气门升程的核心参数,挺柱活塞腔直径从13.9 mm增大到15.1 mm可使气门升程增幅达80.00%,复位弹簧预紧力从560 N增加到600 N可使气门升程减小18.80%;供氢压力(权重56.51%)和挺柱活塞腔直径(权重30.02%)对氢气喷射量起关键作用,并且供氢压力和背景压力直接影响氢气喷射量,复位弹簧参数和挺柱活塞腔直径通过调节气门升程的动态响应特性,间接控制氢气喷射量,为外开式氢气喷射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2025年08期 v.42;No.348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单应矩阵变换的桥梁结构动态响应监测实验平台设计

    陈仲乾;王德光;杨明;梁成斌;

    动态响应分析是评估桥梁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承受动力荷载效应的关键手段,其精度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有效性。然而,现阶段广泛采用的接触式加速度计存在长期运行精度衰减、传感器漂移及周期性校准等问题,难以满足桥梁长期在线监测的需求。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应矩阵变换的非接触式桥梁结构动态响应测量方法,并设计搭建了集成加速度计与机器视觉技术的桥梁动态响应监测实验平台。利用圆形靶标的几何特性,实现复杂环境下运动靶标特征点的快速提取与精确定位;通过单应矩阵建立像素坐标与物理坐标之间的映射关系,有效补偿相机视角偏差带来的影响;结合傅里叶变换对提取的动态加速度信号进行频域分析,获取桥梁结构的振动特性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方法在不同测量角度下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高精度,与传统加速度计的测量结果高度一致,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该文为桥梁结构动态响应监测提供了一种稳定、经济、易部署的方法,为后续桥梁健康状态评估与损伤预警奠定了技术基础。

    2025年08期 v.42;No.348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污染物分布的模拟高盐有机废水冷冻净化效果研究

    崔哲;杨晖;张灿;王溪;王刚;

    冰体中污染物分布会影响冷冻法的净化效果。该研究以30 000 mg·L~(–1) NaCl和葡萄糖模拟废水,采用单向冷冻制备冰样,结合Micro-CT显微成像与分段切割的浓度测量,揭示冰体中浓溶液包裹体分布与污染物浓度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冰体中浓溶液包裹体呈“顶部富集—中部平稳—底部上升”的三段式分布,对应污染物浓度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顶部与底部盐度和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显著高于初始浓度,最低值出现在5%~10%结冰率区间,盐度为11 855 mg·L~(–1),COD为14 961 mg·L~(–1)。去除顶部5%冰层可显著提升净化效果,此时仅保留5%~10%结冰率区间的冰体脱盐率达60.48%,有机物去除率达50.13%。该研究为冷冻法处理高盐有机废水提供了污染物分布特征与工艺优化依据。

    2025年08期 v.42;No.348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数理统计的煤可浮性评定实验设计与研究

    孙美洁;钟佳利;李江成;吕子奇;涂亚楠;周玲妹;解维伟;

    该文基于煤可浮性评定实验,采用数理统计中的正交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矿浆浓度和单位面积充气量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寻找出煤泥浮选的最佳实验方案。利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最终选择出最优浮选实验条件为B_3D_1C_3A_2。在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过程中,在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煤泥浮选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数理统计思维,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2025年08期 v.42;No.348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原位生长技术的Cu-BTC@GDY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创新实验设计

    商虹;郭丽华;李慧朋;彭佳;周友贵;

    该文基于前沿技术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化学、材料、能源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验。通过六乙炔基苯偶联反应,以金属有机框架(MOF)Cu-BTC材料为基底,利用原位生长技术制备了石墨炔(GDY)均匀包覆的Cu-BTC@GDY复合材料。对材料进行了结构与形貌表征,并将其用作锂硫电池改性隔膜。通过吸附实验及电化学性能测试,证明该复合材料能够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提升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该创新实验不仅实现了先进碳材料GDY在MOF材料表面的原位生长,还探索了MOF/GDY复合材料在提升锂硫电池性能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追踪研究热点、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

    2025年08期 v.42;No.348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时分复用全差分技术的电容检测模拟接口ASIC

    方硕;侯长波;王立晶;刘云涛;邵雷;

    为了提高MEMS微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和检测范围,该文提出一种新型时分复用全差分电容检测接口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该ASIC采用新型时分复用全差分电容-电压转换器代替了传统的全桥传感结构,通过降低虚拟地节点的电荷转移增益,可以极大地抑制共模电压的影响。该文还采用了一种差分开关电容型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在连接MEMS微加速度计后,该接口ASIC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342 V/g,检测范围达到±3 g。噪声性能和偏置稳定性显著提高,底噪为10.5μg/Hz~(1/2),4 h内最大输出变化量仅为0.3 mV,温度灵敏度比仅为0.007‰/℃。该接口ASIC还具有驱动电压低(5 V)、功耗低(7.5 mW)以及带宽大(1.5 kH_Z)等优点。相比于当前国内外其他文献的报道,该接口ASIC结构性能具有显著优势。所提出的时分复用全差分电容检测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电容检测的精度上限,将显著推动高精度MEMS微传感器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2025年08期 v.42;No.348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虚拟仿真技术

  • 进气参数与喷油参数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徐照明;邓晰文;

    为深入研究进气参数和喷油参数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机制,该文基于GT-POWER软件构建了柴油机一维性能模型,在典型工况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进气压力、进气温度、循环喷油量和喷油时刻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进气压力增大时,滞燃期保持稳定,燃烧持续期缩短,缸内压力和瞬时放热率峰值上升,扭矩增加,有效燃油消耗率降低;(2)进气温度升高时,滞燃期缩短,燃烧持续期延长,缸内压力和瞬时放热率峰值下降,扭矩减少,有效燃油消耗率增加;(3)循环喷油量增加时,滞燃期先延长后缩短,燃烧持续期延长,缸内压力和瞬时放热率峰值小幅上升,扭矩增加,有效燃油消耗率变化不显著;(4)喷油时刻推迟时,滞燃期缩短,燃烧持续期先缩短后延长,缸内压力峰值和瞬时放热率峰值降低且推迟,扭矩先增后减,有效燃油消耗率先减后增。该研究可为柴油机的性能优化和协同控制策略提供借鉴。

    2025年08期 v.42;No.348 14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地下工程控制爆破虚拟仿真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

    刘延春;管晓明;苗吉军;侯东帅;张素磊;刘才玮;

    针对城市地下工程爆破实验危险性高、条件难具备、有害效应控制难、电子雷管实验方案匮乏等难题,依托青岛、大连两个滨海城市的重大隧道工程,采用3D高精度建模、动画演示、人机交互、多人协同创新、大数据算法,融入行业最新电子雷管精准爆破技术成果,还原复杂、逼真、高难度现实的地下工程爆破场景,开发集方案设计、爆破施工和监测及安全评价于一体的仿真实验系统,关联前序爆破设计和施工参数,输出三向爆破振动波,实现了爆破地震效应、建筑物开裂等爆破效果可视化。学生可选择多场景、个性化的参数优化方案,实验过程将“学考一体”有机结合,强化实验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者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设计、团队合作和探索创新能力,提升了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08期 v.42;No.348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仪器设备研制

  • 高效率高稳定度半导体激光器恒流驱动系统研制

    霍佳雨;贾鲁风;汝玉星;高博;

    激光器的应用需要高性能的驱动系统,该文首先利用动态电压调节技术设计了供电电压自适应电路,使输出支路的供电电压可随负载需求动态调整,提高了恒流驱动系统的工作效率;其次,控制影响电流输出的关键器件温度,保证了器件的性能参数,提高了输出电流的稳定性。经测试,供电电压自适应供电使恒流驱动系统的工作效率提升了50%,可保持关键器件温度为25℃,输出电流1 h的短期稳定性为0.007 5%,8 h的长期稳定性为0.02%。将该驱动系统应用在半导体激光器中,可以实现高效的电压转换,使光功率的短期与长期稳定性分别达0.013 3%和0.079 5%。

    2025年08期 v.42;No.348 15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LC自动控制原理的压力板仪研制

    程鹏;李兆锋;廖炀;贺竞晨;杨淏予;唐毅豪;

    由于压力板仪在使用中需要手动冲刷气泡、人工判断排水稳定等,导致试验结果误差较大、需要消耗过多人工劳力等问题,该文研发了一种高度自动化的压力板仪,压力板仪由PLC中控系统、水体积测量系统、冲刷及检测系统、吸力控制系统、充排水系统、压力室和固结系统6部分组成,具备自动测记排水体积、自动多级吸力控制、自动充排水、自动闭环冲刷气泡,以及残留气泡检测的功能,残留气泡直径小于0.2 mm,既提高了精度,又提升了效率,在无人值守时也可完成试验。通过开展黏土验证试验,验证了仪器的合理性。

    2025年08期 v.42;No.348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

  • 机器人协同成形-增材复合制造实验教学平台设计

    李燕乐;韩富桢;栾晓娜;陈恒;杨成龙;李建勇;李方义;

    成形-增材复合制造是一种先进制造理念,旨在攻克复杂特征薄壁构件制造的关键问题,在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潜力。为推进该制造理念的深入发展,并助力新工科学生智能制造能力的培养,该研究基于复合渐进成形、激光增材等多类制造模块,充分利用机器人在成形与增材领域的高自由度优势,设计了一套成形-增材复合制造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通过协同控制KUKA KR 500 R 2380渐进成形机器人和KUKA KR 50 R 2100激光增材机器人,高效实现了成形-增材复合制造工艺的集成。通过在成形-增材复合制造实验教学平台上开展试样制备与样件宏微观测试,验证了该平台具有可靠的成形-增材复合制造能力,能够满足复杂构件制造的教学与研究需求。最后进行了基于复合制造平台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旨在全面提升新工科学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综合能力。

    2025年08期 v.42;No.348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碳转型背景下电力系统碳流计算仿真教学研究

    陈飞雄;傅潇颖;孙文婧;邵振国;

    针对传统电力系统碳流计算方法在网损分摊公平性和新能源降碳能力量化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功率分解的碳流计算仿真教学研究方法。该方法基于电力系统实际碳流计算特性,将电力系统分解为日前计划网和日内偏差网,有效解决了因预测偏差和功率波动导致碳流计算不准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模块化的仿真实验案例,探讨了该方法在电力系统中的公平性。该教学案例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仿真实验,旨在提升学生对电力系统碳流相关理论的理解深度和认知水平,并培养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和科研素养。

    2025年08期 v.42;No.348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磁脉冲焊接过程板件动态变化测试实验教学研究

    王鹏飞;吴赵骁;米彦;侯世英;周言;

    该文设计了一个铜板与铝合金板电磁脉冲焊接过程板件动态变化测试实验教学方案。该方案通过采集分析放电电压、放电电流、碰撞速度和角度,实现焊接效果非破坏性评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放电电流波形,掌握欠阻尼放电特性及影响因素;计算碰撞前端点的速度和角度,揭示碰撞参数变化规律;结合焊接窗口,构建放电参数、碰撞参数与焊接效果的对应关系。该方案可强化学生对串联RLC二阶电路、非破坏性评估方法的理解,体现“两性一度”课程理念。实验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具有推广价值,可提升学生对电磁脉冲焊接技术的认知,增强学科交叉思维与科研素养。

    2025年08期 v.42;No.348 18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球磨机振动特性的矿山装备教学实验设计

    罗小燕;何赛赛;徐华志;杨丽荣;

    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球磨机的运行特性,满足矿山装备智能化科教要求,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设计了球磨机振动特性研究型教学实验,包括球磨机信号采集装置搭建、特征提取方法及深度学习算法应用等。按照填充率和料球比设置了16组实验,通过信号分析和深度学习工具提取信号特征,结合深度学习算法,选用公开的ResNet-34架构作为球磨机负荷识别模型,实验结果显示负荷识别准确率达到89.63%,满足实验教学要求。该实验设计让学生摆脱了纯理论学习的局限,成功将抽象的球磨机工作原理与实际的振动特性分析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信号采集、信号处理及深度学习算法等前沿技术,增强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同时能促进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改革,契合绿色、智慧矿山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025年08期 v.42;No.348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实验报告自动评价研究——以“人工智能应用”课程为例

    王萌;刘晓燕;罗海驰;徐戈;

    大语言模型因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为解决实验报告评价过程中面临的效率低下、主观性强、评语模板化等问题提供了技术契机,但对实验报告内容进行系统性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验证。该文以“人工智能应用”课程为例,首先基于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构建了实验报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提出了基于少样本思维链的LLMs实验报告文本自动评价方法;最后,选取三个代表性的LLMs从评分一致性和评语质量两个角度,对自动评价方法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三个LLMs上获得了较好的评分一致性,所生成的评语在可读性、相关性、准确性、个性化四个维度上均达到了较高的质量水平。该文希望通过探讨LLMs在实验报告自动评价方面的可行性,推动实验教学评价的智能化与个性化发展。

    2025年08期 v.42;No.348 20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uPt双金属催化氧化乙二醇制备乙醇酸综合实验设计

    闫昊;杨诗轩;冯翔;刘熠斌;陈小博;赵辉;杨朝合;

    基于“科教融合”理念及相关科研成果,设计了“AuPt双金属催化氧化乙二醇制备乙醇酸”综合实验。该综合实验以高效合成乙醇酸为主要目标,探究了不同Au/Pt比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优Au/Pt比,通过材料表征探究了材料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该综合实验设计结合了多种学科知识,涉及材料制备、材料表征、性能评价等诸多内容,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2025年08期 v.42;No.348 210-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种基于SGC-Transformer网络的脑电情绪识别实验

    施开波;杨勇;唐琳;

    该文将SGC-Transformer网络的脑电情绪识别任务设计成创新性教学实验。提出一种用于脑电情绪识别的SGC-Transformer网络(SGCTNet),该网络可有效捕获和利用通道之间的关系。SGCTNet由多个SGCT块组成,每个块包含一个简单图卷积(SGC)和一个Transformer。具体来说,SGCT块首先通过SGC提取拓扑空间信息,然后使用Transformer根据拓扑节点的特征来学习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增强模型深度提取通道间关系的能力。此外,针对数据使用不充分问题,提出一种将历史收集的脑电(EEG)数据纳入训练集的数据整合策略,最终达到提高模型泛化能力的目的。该实验通过整合SGC和Transformer提高了系统的适用性,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深度学习和脑机接口的理解。

    2025年08期 v.42;No.348 217-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移动赋能微实验:技术特征、映射机理、教学模式与应用实践

    郭丰;付松;何俊;盖龙涛;陈培生;

    数字化技术赋能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提高数字赋能广度、降低终端教学成本,基于移动赋能构建的移动端微实验成为数字赋能实验教学的重要载体。移动端微实验具有微智能、微推送、微操作、微反馈、微服务的技术特征,与实体实验存在有限空间模拟、混合交互协同与复合实验增值的映射机理,其教学模式特征包括感知、敏捷、反馈及延伸。移动端微实验的设计标准涵盖原理真实性、体量适配性、内容线索性、经验一致性、交互易用性和过程游戏性,评价指标覆盖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效果三个阶段。实践表明,移动端微实验教学环节对提高实验效率和实验教学质量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学生对移动赋能微实验表现出普遍性期待。

    2025年08期 v.42;No.348 225-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普洱毛茶的综合实验设计

    邵菊芳;冷云伟;彭耀丽;朱红威;

    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内容为基础,设计了一个适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项目。该项目利用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固态发酵普洱毛茶(Ligustrum robustum),比较了普洱茶发酵前后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总糖、茶色素及水化果胶7种理化指标的变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鉴定了两种茶样中的挥发性芳香物质成分。结果表明,发酵后的普洱茶7种理化指标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毛茶和熟茶检出的芳香物质种类和数量均有差异,熟茶感官品质显著优于生茶。该项目将多学科实验技能与大型仪器使用结合起来,解决了学生实验技能单一和大型仪器设备服务对象有限等问题。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培养和观察、茶叶发酵、理化指标测定及GC-MS检测等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与感官品质之间关联性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

    2025年08期 v.42;No.348 234-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路隧道遮阳棚缓解“黑洞效应”的实验设计与实践

    王清洲;杨玲玲;王茗倩;马士宾;

    公路隧道入口的“黑洞效应”可使驾驶员瞬时致盲,是诱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成为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该研究基于隧道实车实验,设计了考虑遮阳棚长度和透光率的隧道缩尺眼动测试平台,揭示了遮阳棚设置对隧道入口驾驶员视觉适应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遮阳棚透光率梯度精细化设计能够有效缓解隧道入口处的“黑洞效应”,并能缩短其设计长度。该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安全可控的实验环境,能够使其直观理解“黑洞效应”的生理机制,并掌握遮阳棚参数优化设计方法,为教学与实践融合提供支持。

    2025年08期 v.42;No.348 242-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室环境健康与安全

  • 基于全员安全理念的实验室全层级安全教育培训

    杨晓峰;吴新颖;吴伟华;王满意;虞俊超;

    安全教育培训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也是塑造具备牢固安全意识与卓越科学素养人才的关键路径。该研究遵循“三全育人”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指导方针,结合教育学原理中双主导向、反复强化及顺应构建原则,提出并构建了一种覆盖全面、层次分明的实验室全层级安全教育培训机制。该机制通过定制化培训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措施包括:校级层面开展的常态化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面向管理人员的安全委员会年度专业培训;面向教师的实验室安全定期轮训;面向新生的准入培训;贯通师生与管理人员的安全组会培训;安保及后勤人员的持续技能提升等。这些举措共同作用,可以促进高校全体成员安全意识的内化和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2025年08期 v.42;No.348 250-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实施路径与管理制度优化

    陈泽军;王亚军;江书宇;钟代笛;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教学科研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实验室学科多样、危险源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该研究系统分析了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提出了基于学科特性与风险等级的差异化管控策略。结合某高校实验室管理实例,构建了包含危险源动态识别、风险量化评估、责任体系优化的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机制。研究阐明了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信息化技术推进动态调整、以“校-院-室”三级协同强化责任落实的优化建议。研究实践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与科学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对提升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效能具有实践价值。

    2025年08期 v.42;No.348 257-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 天线远场暗室建设规划要点探讨

    赵占良;胡瑞雪;范丽思;宋立军;李博文;王明星;

    天线远场暗室作为精确评估天线性能的关键设施,其设计水平直接影响测试的精度和效率。该文围绕天线远场暗室的设计与优化展开研究,重点分析了天线远场暗室的形状选择、吸波材料的选用和暗室性能指标(如测量距离、锥削度和交叉极化电平等)的优化设计方法,并通过理论推导提出了满足高精度测试需求的天线远场测试暗室设计方案,为暗室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8期 v.42;No.348 265-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实践与探讨——以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为例

    赖宇明;章立军;周凌云;梁治国;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研究设施。随着高校参与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陆续进入运行阶段,承建高校需在实践过程中探索提高设施运行绩效的开放共享机制。该文首先从装置前沿性、国际影响力、管理机制和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分析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优势。其次讨论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当前存在的4类问题:设备分类不清晰;开放共享率有待提高,开放共享不够深入;可持续的开放共享模式仍不明确;数据资源管理链条有待完善。最后以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为例,提出实施路径:按照开放共享内容分类管理设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扩大开放共享范围、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探索可持续的开放共享模式;建立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等。同时总结了该设施近两年的开放共享成效,为相关研究提供案例。

    2025年08期 v.42;No.348 27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孪生实验室建设与实践

    陈炳伟;莫琦;纪国剑;郝婷婷;李明娟;王建慧;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面临设备成本高、空间不足等挑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该研究探索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数字孪生实验室,通过融合物理生产线与虚拟仿真系统,解决设备紧缺问题,提升教学灵活性与自主性。该实验室包含智能书签生产线、数字孪生仿真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等模块,模拟企业级环境,提供完整学习链条。学生可借助数字孪生仿真系统进行虚拟操作、流程优化,实现“物理-虚拟”联动。实验教学改革结合“机器人学”等课程,构建实验项目库,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智能制造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2025年08期 v.42;No.348 27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1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