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青;孙莹璐;孙爽;肖湘女;刘君;江永亨;韩玉刚;李鹰;张丽娜;
目前对于小麦籽粒的消解大多数采用微波和湿法等常规方法,关于超级微波消解小麦籽粒的研究尚未报道。为了寻求一种更高效测定小麦中Mg、P、K、Ca、Mn、Fe、Ni、Cu、Zn、Sr、Mo、Ba和Pb共13种元素含量的方法,选择超级微波进行小麦籽粒样品消解,优化了消解体系的酸度,并将其与湿法消解、微波消解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超级微波消解法加酸量较少,消解时间更短且操作较为简便。结果表明,超级微波消解-ICP-MS法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 8,线性范围宽,方法检出限范围为0.001 80~3.11 mg/kg,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94%~109.95%,精密度在2.37%~4.95%。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超级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值与标准参考值偏差小于7.71%,研究为小麦籽粒样品元素分析工作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准确的支撑方法。
2022年09期 v.39;No.313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吕凤莲;杨学云;赵冉;单晓玲;王九军;郑伟;张树兰;
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是减缓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对气体排放通量的准确观测至关重要。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是测量土壤温室气体较为常用的方法,该研究通过比较气体样品在不同存储装置内存储不同时间对样品中CO_2、CH_4和N_2O浓度的影响,根据测试结果对气体样品采集和存储过程进行优化,确保样品数据的准确性。室内测试结果显示,若采样后气体样品在当天内测定,CO_2、CH_4和N_2O浓度在气袋和注射器中变化均较小,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气袋中样品浓度的稳定性更高;另外,气体浓度变化大小与存储装置内外气体的浓度差有关,表现为样品浓度较高的气体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变化也较大。利用该研究中优化的气体浓度分析流程和方法,开展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有机无机肥配施下温室气体排放的观测研究,获得不同比例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下的N_2O排放量和作物产量,并得出该区有机肥氮替代75%化肥氮是保证作物产量和减少农田N_2O排放的最佳比例。
2022年09期 v.39;No.313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2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5 ] - 徐恒;李懿南;习佳兴;郑明霞;卜庆伟;王春荣;王启宝;
围绕当前我国厨余垃圾分类和“限塑令”两个政策热点,设计了厨余垃圾合成生物塑料(PHA)综合研究型实验。该实验针对厨余垃圾低温热水解制备液态碳源和利用碳源合成PHA两个过程,开展影响因素考察和性能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厨余垃圾自然储存1d时,利用低温热水解制备的碳源中COD约为80 g/L,其中有机酸总浓度达到16 g/L,乳酸和丙酸为有机酸的主要成分;液态碳源中乳酸含量越高,污泥中合成PHA产量越高,当乳酸含量为40%时,PHA含量达到34.9%。该实验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厨余垃圾收集、储存和转化利用等连贯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厨余垃圾资源化这一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2022年09期 v.39;No.313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9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路广军;韩晋钢;马志斌;
该文设计了一种碱激发镁渣胶凝特性研究实验。实验涉及镁渣原材料分析、碱激发剂配制方法、碱激发剂与镁渣混合样品制备、碱激发镁渣胶凝材料的养护和性能表征测试等方面。以炼镁企业排放自冷渣为原料,采用单一和复合碱激发方式对镁渣进行处理,分析反应过程中水化产物、水化程度及影响镁渣胶凝特性的因素。结果表明,单一碱激发剂对提高镁渣胶凝活性的效果较差,养护28 d最高强度为3.0 MPa;利用水玻璃复合激发剂对镁渣激发,其胶凝活性有明显的提高,养护28d最高强度为26.1MPa。通过该实验,可使学生了解研究固废镁渣的高值化利用方法,培养学生对固废资源化高效利用的创新能力。
2022年09期 v.39;No.313 31-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李明慧;姚晓芹;韩超;董丽君;王亚光;楚建周;
用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对萝卜芽苗菜进行处理,得出了不同类胡萝卜素种类和浓度对萝卜芽苗菜下胚轴长度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处理均能促进芽苗菜下胚轴长度的增长,降低芽苗菜贮藏后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_2·~–)生成速率,并且适宜浓度可有效提高芽苗菜贮藏后的抗氧化酶(POD、SOD)活性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处理中,5 mg/L的β-胡萝卜素或20mg/L的玉米黄质处理下萝卜芽苗菜的下胚轴最长;和对照组相比,贮藏后萝卜芽苗菜中O_2·~–生成速率和MDA含量在5~10 mg/L的β-胡萝卜素和10~20 mg/L的玉米黄质处理下较低;40 mg/L的β-胡萝卜素和20~40mg/L的玉米黄质处理下的萝卜芽苗菜在贮藏后具有较高的POD、SOD活性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综合分析表明,与β-胡萝卜素处理相比,玉米黄质处理可以使萝卜芽苗菜具有较低的MDA含量和较高的POD活性,更有利于维持芽苗菜的贮藏品质,延缓腐烂的发生。
2022年09期 v.39;No.313 37-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向峰;张汶卓;马建波;陈柳宁;张飞扬;
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互感作为评估收发线圈间耦合程度的指标,其大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传输功率。通过探究系统中互感、接收线圈内径和传输距离的关系,提出了截顶型螺旋线圈的优化结构,用于改善系统的传输性能。首先通过对基于LCC补偿方式的电路建模分析,证明了互感对系统输出功率的影响;其次推导了两线圈间的互感表达式;再次探究了互感与系统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完成了对截顶型接收线圈的优化设计;最后经过有限元仿真验证,截顶型线圈系统具有更高的互感,较柱形线圈系统提高了10.74%,较圆形线圈系统提高了31.77%,且对于小幅度的轴向偏移,截顶型线圈系统表现出更优的抗偏移能力。
2022年09期 v.39;No.313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3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刘婷婷;章林;
金属增材制造是一项战略性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具有传统制造工艺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在众多高技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金属增材制造工艺复杂,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为了提高和保证金属增材制造科研实验质量,基于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工艺原理及流程,进行了金属增材制造实验质量控制探究。结合最新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以及实践经验,建立了实用的标准化SLM实验流程及操作规范。同时,通过分析影响SLM金属增材制造实验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关键因素的质量控制方法,从而为实现金属增材制造实验质量的有效控制及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2022年09期 v.39;No.313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高茗;于浩;成国光;张延玲;
熔融金属/熔渣-氧化物之间的高温润湿行为对于解析其高温界面现象十分重要。该文设计了一系列熔融金属/熔渣-Al_2O_3/MgO的接触角测量实验,包括样品的制备、实验重现性和稳定接触角的获得,将熔融金属/熔渣-氧化物的高温润湿行为可视化,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实验获得的接触角重现性较好,可用于进行熔融金属/熔渣与各类氧化物之间接触角的测量,且熔融金属材质、熔渣成分、温度等均是影响二者之间接触角的重要因素。熔渣-Al_2O_3/MgO之间的高温润湿性较好,1600℃时的接触角均在15°以下,远小于90°;而熔融铁液-Al_2O_3之间不润湿,接触角为130.03°,远大于90°。
2022年09期 v.39;No.313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王文卿;张春丽;张纪乾;刘涵;李余兴;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机器学习知识和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该文采用Faster R-CNN技术设计了颌面部囊肿目标识别系统综合实验,旨在辅助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利用Python语言,在Faster R-CNN算法基础上,编写颌面部囊肿目标识别系统,实现颌面部囊肿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选择和网络模型参数训练,识别单幅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的颌面部囊肿并可视化输出。该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图像处理与机器学习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Faster R-CNN来进行目标识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能使学生更深入、熟练地掌握Python程序设计语言,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
2022年09期 v.39;No.313 59-6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杨哲;卜子渝;
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实践课程中重要的实验项目,尤其是小目标检测是该领域的难点。针对实验中常用的SSD模型存在的小目标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采用特征图融合的方法改进特征金字塔的结构。在不改变特征图通道数的前提下,对底层特征图通过上采样和卷积操作,增强细节信息的表征能力,构成新的特征金字塔进行训练和预测。在VOC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SSD模型,改进模型对不同大小目标的检测精度都有提升,小目标的检测精度提升一倍以上,并且改善了SSD模型存在的漏检和误检问题。通过模型的优化和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目标检测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计算机视觉实践课程的建设。
2022年09期 v.39;No.313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沈璐;洪鹤轩;蔡浚璟;
自愈合混凝土中微胶囊的分布具有随机性,叠加混凝土的非均质特性,使得微胶囊的受力状态具有统计学特征。针对混凝土中微胶囊受力状态实测不便的问题,采用混凝土细观数值实验的方法,通过PFC2D颗粒流离散元软件建立混凝土细观数值模型,根据宏观物理实验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标定细观参数,进而开展混凝土细观数值实验。通过混凝土细观数值试件砂浆颗粒之间的接触力来分析微胶囊力学状态的统计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法向接触拉力和压力的平均值分别为12.24和6.36 mN;标准差为23.07和25.57 mN;75%的法向接触拉力和压力分别位于10.09和11.90 mN以下,90%的法向接触拉力和压力分别位于20.42和24.51 mN以下,这与微胶囊受力状态的实测数据基本吻合。基于混凝土细观数值实验来分析自愈合微胶囊受力状态的方法具备应用前景,作为实测方法的补充,为微胶囊在混凝土中受力状态的获取及跨尺度研究提供了有效路径。
2022年09期 v.39;No.313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李小涵;党海燕;董昭芸;王星舒;高玉;王朝辉;石美;
客观准确地测定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对合理施肥和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该文研究了仪器燃烧参数设定和浸提剂pH对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气流量与助燃气比例会显著影响测定结果,应根据仪器的型号及测定的元素种类调整燃气流量与助燃气比例,以获取较高的测定灵敏度。对于中性和碱性土壤,随着DTPA浸提液pH升高,浸提土壤有效铁、锰、铜和锌的能力下降,选用pH7.0的DTPA浸提液较为适合。随着DTPA浸提液pH升高,对酸性土壤的有效铁和铜浸提能力提高,有效锌变化不显著,有效锰显著下降。因此,酸性土壤的有效铁和铜适合的DTPA浸提液pH为7.3,而有效锰和锌的浸提液pH为7.0较适合。
2022年09期 v.39;No.313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张亚超;丁志龙;谢仕炜;
针对能源转型背景下极端自然灾害事件对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恶劣影响,以及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等问题,分析了基于时序划分的弹性电力系统各阶段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综合性的弹性配电网仿真实验平台,设计了面向配网弹性提升的事前预防决策和多阶段协调优化决策等实验案例,探讨了该实验平台建设的教学用途及科研用途。该平台为研究配网弹性提升问题提供了实验研究支撑,促进了将理论知识与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革新,可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案例教学、实验探索以及科学研究的多层次需求。
2022年09期 v.39;No.313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崔国栋;张程菘;陈大志;赵毅;
针对锆合金在反应堆中与高温水发生反应形成氧化膜的过程,设计了研究型实验“锆合金氧化膜微观组织演变相场模拟”,表征了锆合金氧化膜的微观结构,计算了自由能和界面能,建立了晶粒形成及演变的相场模型,最终实现了锆合金氧化膜微观组织演变的可视化。该实验通过Materials Studio和MATLAB两大软件平台进行热力学计算和相场模拟,适用于本科生研究型计算材料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意识。
2022年09期 v.39;No.313 146-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5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邓晓刚;张学鹏;王平;
针对传统慢特征分析(SFA)无法充分解析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CSTR)非线性特性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慢特征分析故障诊断方法——随机傅里叶SFA(RFSFA),并开发了相应的仿真实验平台。该方法引入随机傅里叶映射技术实现过程变量的非线性变换,进而利用慢特征分析建立非线性统计监控模型。为了避免模型随机参数的影响,应用贝叶斯推理理论构建了集成学习模型。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了一个CSTR故障模拟与算法测试实验平台,包括正常工况模拟、故障工况模拟、故障检测等多个子系统。测试结果表明,RFSFA方法具有比传统SFA方法更好的故障检测性能,所开发的实验平台易于操作,开放性好,能够很好地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2022年09期 v.39;No.313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8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张通;张延军;白林;
基于线热源模型,研制了一种可应用于室内和原位实验的岩土热导率测量探针。通过数值模型模拟了探针的传热过程,结果表明探针整体轴向传热不明显,符合线热源模型假设。在设定的加热参数下,当测量时间大于40 s时,热导率计算精度满足要求。用室内制备黏性土样品测试探针性能的实验结果显示,探针测量岩土热导率准确,具有测量快速、操作方便等特点。该探针可应用于岩土原位测量实验和实习课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线热源模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2年09期 v.39;No.313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晓磊;冯世进;王旭超;吴晓峰;
为满足多场景下微振动测试及实验教学需求,设计了基于NI-cDAQ和LabVIEW的多场景微振动实验平台,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该实验平台精确度高、开放性强,可用于测量表面波速、桩基施工、高铁轨道、地铁车站、桥梁结构等多种复杂场景下的微振动,能有效测得x/y/z三向振动加速度时程、频谱等参数,为研究交通引起的微振动提供可靠数据。该平台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微振动诱发、传播和控制等原理以及测量方法的理解程度,夯实了基础理论知识,锻炼了创新思维。
2022年09期 v.39;No.313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张静娜;张晔;王倩楠;乔梁;王莉;桑林琼;李鹏岳;邱明国;
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案例引入课堂,并根据课程内容将案例分解为四个子任务:生物医学信号预处理、生物医学信号谱估计、生物医学信号时频分析及生物医学信号模式识别。每个子任务与理论知识教学同步进行,且逐层递进。学生按步骤在实验课上完成设计实践,并在第二课堂以课外兴趣小组形式完成拓展创新。教学实践表明,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案例教学实验设计,能够使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自然过渡,有效调动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022年09期 v.39;No.313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李焰;姚万鹏;程洋;豆肖辉;李亚东;
依托现有的教师科研项目,设计了研究焊接接头多尺度腐蚀行为的综合性实验。该实验针对焊接接头这一非均匀结构的局部腐蚀问题,以微电极阵列为纽带,联用三种电化学测试方法,从三个不同尺度获取电化学信息,并进而对局部腐蚀过程进行准确解析。经典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X80钢焊接接头的各组成部分若孤立存在,在CO_2饱和的3%NaCl溶液环境中的腐蚀电流密度为WM<BM<FGHAZ<CGHAZ<ICHAZ,焊缝区应是最耐蚀的部位;而各部分耦合后,微电极阵列和微区电化学测试结果均表明,焊缝区始终作为主阳极加速腐蚀,母材区和热影响区则作为主阴极减缓腐蚀。在该文实验条件下,焊缝区是X80钢模拟焊接接头的薄弱环节。
2022年09期 v.39;No.313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张秀霞;任文海;丁明山;陈琼瑶;顾莹莹;刘春爽;刘其友;
为了强化学生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理解,设置了污泥基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教学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污泥基生物炭及其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方法、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及观测指标测定方法,学会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开展创新实验能力。该文研究了污泥基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过程中总石油烃、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的变化,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污染物质组成的变化。
2022年09期 v.39;No.313 181-18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高明;周东华;张森;盛立;
基于MATLAB软件和TTS20三容水箱系统,设计了闭环控制策略下的三容水箱泄漏故障检测实验。实验模拟三容水箱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间歇泄漏故障,利用龙伯格观测器和滑动时间窗口,设计截断式残差以检测间歇故障的发生时刻与消失时刻。文章给出了具体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验证了该实验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该实验有助于学生了解故障检测技术的前沿知识,提高科研工作热情。
2022年09期 v.39;No.313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赵地;杜玉红;丁振宇;谢广明;
设计了一个自追踪摄像头云台控制机器人实验。文章从人体的检测定位及云台控制方面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路,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得到了人体目标在视角中的坐标,又对舵机进行了目标控制。追踪目标的过程最终以Mobile Net-SSD网络模型为基础,通过深度可分离的整合设计,改善了现有整合网络的复杂参数问题,从而优化了网络结构。后期将引导学生从改进本实验模型结构和图像预处理等方面提高最终算法的检测速度、检测准确率、识别准确率等。该实验设计涉及学科较为综合,功能扩展性好,实用性强,是机器人教学、机器学习实践与嵌入式系统相融合的创新实验项目。
2022年09期 v.39;No.313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肖龙强;邓称怀;侯琳熙;
针对现有聚甲基丙烯酸酯精准合成技术存在金属催化剂残留及产品颜色化问题,设计了有机小分子催化的碘介导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综合实验,合成了分子量精确可控、具有极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考察了聚合反应动力学行为和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量分散系数。并将所合成的聚合物作为大分子引发剂继续引发单体聚合,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结果证明了所得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端基活性。该实验涉及有机合成、高分子合成及反应动力学行为研究,对促进可控自由基聚合的学习及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22年09期 v.39;No.313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周海燕;农春仕;刘英;李玉荣;杨雨图;倪超;吴斌;
依托木材加工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和虚拟仿真技术,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建设了具有林业特色的自动化专业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对虚拟仿真系统功能模块以及对实木板材的缺陷定位、识别、优选、排样等具体实验参数的设计,该实验教学项目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实现将理论知识向工程实践应用的转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和工程应用的能力。
2022年09期 v.39;No.313 202-20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军峰;陈雨;马加勉;戴岚清;史姝楠;
硼簇光电材料的开发逐渐成为信息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该实验将此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了大学化学综合实验。实验通过咔唑-碳硼烷结构的光电材料制备、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无水无氧操作,理解Sonogashira与杂化的狄尔斯-阿尔德(Diels-Alder)等偶联反应原理,熟悉核磁共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现代表征技术,理解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本质,拓展理论知识视野,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实验科学兴趣。
2022年09期 v.39;No.313 207-21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王亚飞;李振松;吴韶波;职如昕;李学华;
该文以典型的智慧城市应用为场景,将最新的5G通信技术引入“移动通信”课程实践教学,建设了窄带物联网规划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该实验教学系统可从城市和社区两个方面开展NB-IoT组网规划设计,能够使学生掌握最新移动通信系统的原理、技术与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考虑非技术因素能力,建立工程系统观和工程伦理观。
2022年09期 v.39;No.313 21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宋关羽;赵金利;于浩;苏江;王智颖;冀浩然;
该文聚焦新能源发电、智能用电技术,利用虚拟仿真、数字仿真、物理模拟等技术手段,构建并实施了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涵盖基础认知、设备感知和综合设计三个层次。该体系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全面拓展了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研究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2022年09期 v.39;No.313 217-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 ]